# 管理上的思考

# 1. 方法论

参考链接:一切团队问题都源于自己的管理无能,无关下属的能力 (opens new window)

能力框架——选人、配置、管理、培养

# 关于能力框架中的管理部分

# a. 目标清晰

目标符合的SMART原则
明确性(Specific):目标必须明确,而不是笼统宽泛;
可衡量行(Measurable):目标必须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;
可实现性(Attainable):目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,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;
相关性(Relevant):目标必须与整体工作是相关的;
时限性(Time-bound):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。

这个目标还需要让下属也很清楚,并且你能根据下属的不同情况对目标做合理分解,让每个人分配到的子目标,都是跳一跳够得到的。

# b. 计划,管理者最好能提供开展工作的方向

光有目标,但没有计划或者计划不可行,下属依然会无法适从。

特别是多人协作的工作,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始工作,结果只能是一团乱麻,个体能力再强的员工也会变成你眼中“无能”的下属。

因此,作为领导,你必须要有一份可以让下属照着开展工作的计划。

# c. 只提目标,不给流程和方法,你只能一次次失望

每个下属的能力水平都是不一样的,有人可能只要你给个方向,他就能给你最终的成果,但这样的下属在你团队中的比例绝对少于20%。

因此,你需要将团队的优秀经验固化成流程和模板,这样既能给下属以方法指导,又能在人员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保证团队整体的工作水准。

# d. 别忘了建立即时沟通机制

很多时候,某个下属之所以在你眼中“能力不足”,并不是真的能力不行,而是团队中的沟通不充分,导致他理解的工作或努力的方向与你所期望的偏离了。

因此,一定要建立一个充分沟通的机制,比如日例会、周会的安排。

除了这些正式的沟通机制外,你还可以营造一个充分交流的团队氛围,这样整个团队的目标就更容易一致了,谁碰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求助的人。

# e. 检查调整,随时发现及纠正偏差

无论多么好的目标、计划、流程与方法,无论能力多么强的下属,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,一定会产生偏差。

很多时候,这些偏差产生后并没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纠偏,于是最后下属呈现给你的结果就是不合格。所以,一定要有一个闭环的检查调整机制。

不能光布置任务,但没有对任务的检查节点;或者有了检查节点,但没有奖罚制度或者奖惩制度 执行不严格,做好做坏都一个样。

# f. 领导力:会做表率,会授权

最后一个影响你管理水平的就是你自己的领导力。

如果你自己的人品或能力不被下属认可,你自己缺乏表率,或者你自己不会有效授权,那么你手下绝对全部都是“能力不足”的人。

因此,作为管理者,自己首先要具备过关的能力,做好表率,并学会给下属合理授权。

做好上面六点,你就会神奇地发现,那些“能力不足”的下属一下子能力就突发猛进了。

# 2. 初入管理岗时的困境

# 困惑点

  1. 事情多且杂,自己忙不过来;
  2. 一些技术不熟悉,无法跟进;
  3. 演讲和开会容易紧张,缺乏条理性;
  4. 与完美主义做斗争。

# 解决方法

  1. 整理项目框架、技术框架、任务分配,让一些信息变得确切,前期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整理这些框架,以后只需要维护和完善即可;
  2. 整理技术流程,优先级:整体框架流程 > 单点技术流程 > 技术细节,在特别忙的时候可以将任务交付给指定人员,自己可以脱离出来,时间充足的时候再去专研细节;
  3. 刻意练习:
  • 表达练习。有时间可以在家朗读;
  • 带人练习。与导师保持联络,保持学习交流与沟通,有机会可以和做相关研究的师弟师妹们保持联络,指导他们工作。意在扩展思维,训练思辨能力,同时练习带人能力;
  • 条理性。需要自己慢慢梳理清楚业务内容、项目需求、技术实现等方面,没有条理性最主要是对于事务本身很模糊、不清晰。
  1. 到了管理阶段,完美主义有时候非常阻碍工作,很多工作最好是开始时为一个大致框架,打通整个流程,然后由点至面,到最后再去完善与优化每个技术细节。

# 研究型项目及其管理要点

# 一、研究阶段

  1. 工作流程:路线、需求、问题;
  2. 知识管理:文档撰写与审核;
  3. 项目梳理:知识共享、架构文档、产品孵化。

# 二、产品阶段

交由项目经理主导,使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。